三聯書店。果 園繪
【閱讀提要】
從鄒韜奮、胡愈之、李公樸、錢俊瑞到陳原、范用,三聯80年的歲月里,走過了一位又一位著名出版家;從“力謀改造社會”而出版《資本論》、《反杜林論》、《大眾哲學》,到今天成為中國學術文化的出版重鎮,三聯書店翻譯與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影響深遠的精品佳作。
說到三聯,更多的讀書人不只是把它當作一家書店,而是將其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這也許緣自三聯以讀書人為友的態度、對人文精神的堅守、對圖書品質的自覺追求,以及始終不懈的開拓精神。
自1932年生活書店創辦算起,三聯書店已歷80載春秋。80年里,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0年里,從出版進步書籍、宣傳先進思想、推進民族解放,到成為學術文化的出版重鎮,三聯書店涌現了一批名聲卓著的出版家,推出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圖書、雜志,在中國現當代文化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許多讀書人都曾在不同的場合,不約而同地把三聯書店比作自己的“精神家園”,這也許正是對三聯書店最好的嘉獎。那么,三聯書店是憑借什么成為讀書人的“精神家園”呢?
不惟書店 更系益友
楊絳曾在回憶中談到三聯書店。她寓居上海時常與錢鍾書逛寓所旁的生活書店,在那兒可碰見文化界的熟人。一次,她在書店落下了一條圍巾,剛到家就接到書店電話,告訴她圍巾被來買書的傅雷帶走了,特為轉告。楊絳說:“傅雷帶走圍巾是招呼我們去他家聊天,囑店員打電話是免得我費神尋找。這件小事喚起了我的一種感受:生活書店仿佛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這生活書店正是三聯書店的前身。從這則回憶中我們看到,三聯書店從一開始就吸引著一批素養很高的讀書人,并與這些人保持著朋友般的關系,而非只是顧客與商家的交往。對知名讀書人如此,對于不知名的又怎樣呢?黃苗子也有過這樣一段回憶:有一次書店抓住一位偷書的大學生,當時主管書店的范用一問,發現偷書者是位愛書之人,于是范用說:書你拿走,錢我來付,下次想要什么書,就來找我,但是不要再偷書了。黃苗子為此感嘆:“我能想象出當時的情景,在一副冷面孔下,滾出的則是燙人的話。”
這就是三聯書店對待讀書人的態度:以友相待,以誠相待。也許正因如此,三聯能夠在發展的各個階段,始終團結著一大批讀書人。這些人有的日后還成為了三聯圖書的作者。比如,通過 《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三聯團結了一批中青年著譯者,正是這些人在后來為三聯帶來了《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和《新知文庫》這兩套非常重要的叢書。
在這方面,王蒙有一個很好的歸納,他說:“三聯人有一種為學人友,為學人竭誠服務的傳統。他們如老子所講,為天下溪,為天下式,為天下谷,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
堅守人文 追求品質
人有人品,店有店格。一個人贏得尊敬,常與崇高品格有關;一家書店贏得尊敬,常與厚重傳統有關。三聯書店的傳統是什么?
季羨林曾以讀者的身份給三聯這樣一個評價:“我,作為一個老知識分子,經過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把我心目中的三聯書店的‘店格’歸納為八個字:清新、莊重、認真、求實。”無獨有偶,資中筠也有類似的評價。她說三聯書店具有一種獨特的人文氣息,這種人文氣息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逐漸形成,并與三聯書店幾代主持者和編輯們的文化品位、眼力以及敬業愛業分不開。
不管是“店格”,還是“人文氣息”,談論的都是三聯的傳統,這種傳統的內容可能很豐富,但如果簡而言之,至少包括:對出版事業嚴肅、勤謹的態度,對人文精神的堅守,以及對品質的自覺追求。這些傳統在一代代三聯人身上顯現,普通編輯也都因此而贏得人們的好評。“一個出版社質量如何,有沒有自己的特色,編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陳樂民曾說,“三聯的編輯給我留下的就是這樣的印象,一部書稿到他們手里,完全可以放心,他們不放過每一行、每一個字,他們會給你提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
對人文精神的堅守,有時還自然流露于編輯對作者的體恤之中。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董秀玉向楊絳約了一部書稿,談錢鍾書、楊絳一家三口,這就是后來的《我們仨》。當初設想由錢鍾書、楊絳、錢瑗各寫一部分。孰料不久,錢瑗與錢鍾書先后去世,寫作于是擱淺。直到6年之后,楊絳才得以騰出手來,整理思緒,寫這部書。董秀玉十分理解楊絳的心情:“我知道她心中有數,從來不催她,能寫的時候,她自然就會寫。”取稿那天,董秀玉在楊絳客廳里一口氣讀了兩個多小時,讀著讀著眼淚就流了下來。她問,我讀都這么難過,您寫該有多痛啊!楊絳平靜地說:所以,到現在才寫它。
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
三聯是一家老店,散發的卻是年輕的氣息,它似乎總處在社會思潮的前沿。很多人都知道,在改革開放伊始,思想領域乍暖還寒之時,是三聯旗下的《讀書》雜志率先喊出了“讀書無禁區”的口號,但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是三聯書店率先為大陸引進了臺灣漫畫,還是三聯書店,在金庸小說備受歧視的時候,毅然推出了金庸作品集。
沈昌文談到三聯與臺灣漫畫家蔡志忠結緣時說:“蔡志忠繪制的古籍經典讓我耳目一新。后來很多讀者來信說他們是通過蔡志忠漫畫才了解了中國古典文化。說實話,他在漫畫中講的事情也超過了我的文化水平,有些書當時我也沒聽說過,比如《菜根譚》。”可見,三聯引進蔡志忠漫畫,落腳點依然是“文化”兩個字。蔡志忠漫畫,也正是憑借其獨特的造型與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化氣息,受到了內地讀者的歡迎。據介紹,當蔡志忠在北京王府井書店簽名售書時,購書隊伍在大雪天里排到了一公里開外。也正因為推出蔡志忠漫畫與金庸作品集,有讀者把三聯的這一時期戲稱為“賣菜(蔡)淘金”期。
這些例子折射了老店三聯敏銳的出版眼光與敢于拓新的勇氣。在三聯推出的其他圖書中,我們也能看見這種品質的閃現,如翻譯《寬容》、《情愛論》,推出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創辦《三聯生活周刊》……這些書刊為三聯走進更多讀書人的心中貢獻了力量。學者錢滿素說:“擁有一塊沉甸甸的老牌子卻時時在創新,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聯書店。對三聯而言,優秀傳統的繼承也許正體現在不斷開拓創新之中。”
不久前,聽聞三聯書店要著手建立以讀者俱樂部、書香巷、三聯韜奮書店、韜奮圖書館為核心的“三聯文化場”。就在幾天前,韜奮圖書館已經落成——這是我國第一家由出版社創辦的公益圖書館——三聯書店的“維新”之舉,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古人講:百歲為上壽,八十為中壽,六十為下壽。于人而言,百歲以上不常見,八十已為高壽。于書店則不然。傳播文化、浸潤民心、煉傳世品質、鑄金字招牌,常常是百年乃至數百年的大事。人事有代謝,而文化大業常青,從這個意義上講,迎來八十壽誕的三聯書店,將來的路還很長。
祝福三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