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和湖南廣播電視臺聯合喜馬拉雅推出《我們的村莊》湖南村落系列音頻節目,節目聚焦“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省的傳統村落,將十八洞村、板梁村、下灌村、高椅古村等傳統村落的脫貧故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觀念,最美最念不過家鄉山水的鄉愁鄉念,娓娓道來,讓聽眾從中感知村落文化所包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聆聽音頻講述中感受十八洞村、板梁村等傳統村落奔小康的腳步,感受現代化進程對傳統村落的影響。節目還特別配以介紹村落的720度全景影像,網友收聽的同時可直接通過全景影像觀看村落現場,更直觀體驗畫一樣美麗的綠水青山和村舍民宿,圍觀美麗鄉村建設,線上體驗傳統村落的優勢旅游資源,探索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本期節目,由魏哲浩為您介紹一個以孝廉家風著稱、全國家風教育的示范性村落——張谷英村。
魏哲浩——傾情發聲

張谷英村
同一屋檐“養育”兩千人

劉清海 張谷英村之晨
在湖南省北部的岳陽縣,有一個著名的村落,名為張谷英村。每年都會有許多外地人來這里參觀,這里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吸引了他們:在這個村子里,最鼎盛時期有同族的兩千多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究竟什么樣的精神或者力量能夠讓一個家族這么多人凝聚在一起,世世代代生活下去?他們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是如何能夠和睦相處,并且互敬友愛的?
在古今中外歷史上,傳承數百年的村落并非少見,但是能讓兩千多人友愛和睦地共同居住在同一個屋檐之下,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是從來沒有過的。
兩千多人生活在一起,如何解決家族關系問題?這對于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們,是絕對想象不到的。現代的人們經常面臨諸多家庭問題,會因為家庭瑣碎事情而爭吵,會因為協調婆媳關系而絞盡腦汁,甚至會因為家產問題而對簿(bù)公堂。
在這個問題上,張谷英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示范,這個示范不僅可以對現代各種家庭問題、家庭矛盾提供借鑒,而且還可以讓人們思考家庭問題的根源。

龔琳 仙境-張谷英村
獨特的建筑布局 兩千多人住在同一屋檐下,首先這里的建筑布局就與眾不同。事實上,張谷英村的房屋結構是非常奇特的,所有到過張谷英村的人們,都會被震撼。
在這里,是一個個庭院,建有門窗與閣樓,上面留有天井,總共有近三百個小庭院,這些庭院彼此連在一起。打開庭院的門,便可以走到村里任何一個院落,彼此相通;但是關上庭院的門,又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世界。彼此之間,既可以互相親如一家,互動往來,又可以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這種古代建筑結構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內涵,它既強調統一與一致性,又承認了彼此家庭之間的獨立性。它的統一性,可以維護家庭之間和睦友愛,遇到事情互幫互助;它的獨立性,又能讓每個家庭獨立解決具體事務,避免了旁人的過多干涉。
這種建筑結構、處事風格與中國哲學理念也是一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個非常重要的內涵,就是“理一分殊”。這個理念最早源自佛教,后來被宋朝的思想家引用,認為世間的最終本質道理是一致的,而涉及到具體的事物又各不相同,它既保證了規則的統一性,又保證了在處理具體事物上可以靈活地應用。
李敏 張谷英村
孝廉家風的傳承 其次,這里的家風傳承很有特色。家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髓,它是先祖用一兩種或者幾種品德來約束后嗣的言行,從而來保證后代能夠有良好的道德風范,期望以此讓家族興盛不衰。 在中國古代,很多名門望族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并且不同家族內容也不相同。有的是把“耕讀”作為家風的根本,有的是“勤儉”,還有的是“忠孝”。其中非常知名的家訓是諸葛亮的《誡子書》所說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他把“靜、儉”作為家風家訓的根本。
而張氏家族傳承六百年、將兩千多人凝聚在一起的家風是“孝廉”,并建立了一整套機制將它代代傳承。
張谷英村的名字來源于張氏家族的先祖,名字就叫張谷英。他生于明朝初期,當時為官一方,深感治國如治家,如果每個家庭治理得好,那么整個國家也就會安穩太平了。于是,懷著這樣的家國情懷,他辭官不做,找到了現今的張谷英村這個地方,按照自己的理念開始修身齊家。
張谷英深知“齊家”的根本在于“修身”。在中國古代的哲學中,也一直認為修身之后,方可齊家,而后才能治國、平天下。如果自身行為不端正,必定不能讓家中其他人服從,家庭也不會和睦。張谷英認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修身的根本在于“孝、廉”。

陳衛萍 探訪張谷英村
我們先說“孝”,“孝”是凝聚家庭關系的紐帶,通過對父母和長輩的尊敬,形成共同的情感。如果沒有對父母、長輩的敬愛,同輩之間就沒有情感的基礎。隨著子孫的繁衍,家族越來越大,要維系家族的情感,就不可能僅僅靠父母這一輩關系,彼此之間可能是同祖父、同曾祖,甚至同高祖的兄弟關系。張谷英村的先人們就建立了“禮堂”,來解決這一問題。
在古代,禮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與行為規范,用來約束身心,教育人的品德。張谷英村的“禮堂”主要用來祭祀先祖,并且記錄他們的道德典范和為人處世的原則。 后世通過祭祀的方式表達對先祖的懷念,對先祖德行的尊崇,對照先祖達到約束自己的心靈與行為。儒家的著名經典《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意思就是虔誠與謹慎地對待逝去的先人,民眾品德就會越來越好。張谷英的后人們正是通過祭祀、感懷先人的事跡,來提升所有后人的品德,遇到爭執的時候,提倡大家通過學習對照先人的處世方法,化解矛盾于萌芽狀態。
現在再說“廉”,“廉”的品德是要求每個人不貪心,不多占別人的一絲一毫,“廉”放在家庭層面,是保持互相友愛的根本原則。彼此之間不會因為利益而引發矛盾與爭端,整個家族廉潔公正,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因此而分崩離析。
張谷英村的人們世世代代被教育心中不要存貪念,不要侵占他人利益。如果遇到財產分配難以解決的時候,他們就會在“議事廳”開會協商。在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組織之下,大家一起公開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表決,共同協調與處理。
劉潭江 張谷英村的豆腐作坊
議事廳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協調對外關系,特別是與外人發生糾紛的時候。這類問題,他們又始終秉承著一個古老的規則——“外寬內嚴”。對待外族人,不侵占他人利益,遇到事情始終以寬容的態度來解決,如果不是原則性問題,盡量不發生爭執;但是對待自己本族的人,一定要嚴格遵守規矩,踏實本分地做人做事。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使得張家后人贏得了附近一帶村落的尊重,爭相把女兒嫁到張家,而嫁到外地的張氏女兒們也始終保持這一優良的品德。
為了能讓“孝廉”家風傳承下去,除了“禮堂”和“議事廳”外,還有一個地方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蒙學館”。蒙學館是古代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的地方。在古代,從孩子四五歲時就開始啟蒙教育,教導他們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待人接物要謙恭有禮,并且謹遵家訓家規。
張谷英村的孩子們從小就接受“孝廉”的教誨,從小就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并且大多數人一生當中都會踐行這些道德規范。
張氏家族通過獨特的房屋結構、禮堂的教化、議事廳的事務協調、蒙學館的啟蒙教育,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體系。這套體系背后暗藏深刻的哲學內涵,呈現的是儒家的禮學教化思想。“理一分殊”的房屋結構,目的是讓全族人都遵守統一的家訓家規,但是同時每個家庭面臨具體問題可以具體協商;禮堂的作用是一種軟性的道德教化;議事廳是保證在執行具體事務上的原則性;而蒙學館則是從小抓起,從孩童時期便進行教育,讓“孝廉”的思想深入人心。 正是這套體系將“孝廉”家風建立了起來,一代代繼承。張谷英村也是全國家風教育的示范性村落。
在“孝廉”家風的傳承下,張谷英村歷經六百多年而不衰,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印證了中國家風文化的極強實踐能力,這對于今天的中國乃至世界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