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戰上海》《天山雪》《先聲》《渡江偵察記》《化·蝶》等一批雜技劇佳作輪番上演,古老的雜技藝術加速邁入“劇”時代,“雜技劇”這一嶄新的舞臺藝術門類正在進入大眾的視野。事實上,早在2004年,以《天鵝湖》為起點,中國雜技就已經開始將技巧與敘事相結合,創新表現形式,挖掘文化內涵,開啟了具有跨越意義的藝術探索。如今的中國雜技劇,已經基本具備講述復雜故事的能力,于是,總結雜技劇的創作技巧與藝術規律,關注雜技劇所面對的時代機遇與挑戰,探討優化新時代雜技劇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傳播策略,就成為關系到雜技劇未來發展方向的重大命題。
日前,由中國雜協、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聯作為指導單位,長三角雜技發展聯盟、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上海藝術研究中心、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上海市馬戲學校主辦的“中國雜技劇藝術創作研討”在上海舉行。50余位來自全國雜技院團、藝術研究機構、高校的相關負責人、創演藝術家和專家學者,圍繞中國雜技劇創作規律、雜技劇藝術體系建立、雜技劇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融合、文旅賦能、人才培養等展開深入探討。
主旨發言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毛時安,中國雜協副主席、上海雜協主席俞亦綱從理論、實踐等不同層面針對雜技劇發展現狀、面臨問題、前行方向進行了闡述。在院團交流環節中,與會專家對雜技劇何以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開探討。中國雜協副主席、廣東省雜協主席、廣州市雜技藝術劇院藝術總監吳正丹從“技”與“劇”之間的關系這一雜技劇創作團隊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出發,明確了“從‘技’到‘劇’”,即從眾多雜技項目中擇取與題材相匹配的項目來表現主題思想,是決定整部劇成敗的關鍵。吳正丹表示,要“以‘劇’升‘技’”,原創劇本要注重的細節與邏輯的合理性,經典文學改編劇本要注重主題思想的錘煉與升華,以拓寬傳播維度,贏得市場與觀眾。中國雜協副主席、湖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趙雙午在發言中提出“新雜技”的概念。她認為“新雜技”的核心特征是回歸表演本體和強調創意驅動,因此,“新雜技”要以鮮明的藝術個性、新穎的創意構思以及對現實的人文觀照,吸引追求獨特文化體驗的年輕受眾群體,同時,“新雜技”要以“輕量化”為特質,能夠適配演藝新空間、藝術節展等多樣化場景,豐富雜技類文化產品供給。上海市雜協副主席、上海雜技團團長梁弘鈞以《戰上海》《天山雪》的創作實踐為例,從創作與表演兩個維度展開,分享了上海雜技團以“雜技歌舞演故事”為核心創作理念,推動雜技從單純的技藝展示走向復合的劇場敘事,實現“技—藝—劇”三重轉化的探索過程。
參與專題研討環節的均是常年深耕國內雜技劇創作、研究領域的一線藝術家和學者。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雜技劇《天山雪》編劇喻榮軍認為,雜技劇的“技”“劇”“意”三個要素如同人身體的“骨”“身”“魂”,必須協調好三者在雜技劇中的定位,并將之統一于綜合舞臺藝術的審美目標之中。廣西民族大學教授董迎春分析了雜技劇《聶耳》的技巧、道具、造型等本體要素如何服務于作品的生活邏輯、情感邏輯、藝術邏輯,進一步明確了“雜技劇”這一劇種概念的內含。江蘇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研究館員陳俊池提出了當代雜技劇紅色敘事的三個轉向,即從“英雄史詩”向“凡人微光”的視角下沉、科技助力表現形式的邊界拓展、沉浸式觀演關系的重構。江蘇省舞協副主席李春燕表示,與舞蹈不同,雜技更擅長“外化動作”,而非“內化情緒”,因此,過于依賴細膩心理描寫的題材較難與之適配,相反,行動線清晰、情感張力強的題材,如革命歷史、重大工程等更容易讓技巧與劇情形成共振。浙江演藝集團曲藝雜技總團藝術總監、導演郭洪波指出,跨界融合不是元素拼湊、疊加,其目的是為了讓觀眾感受到藝術升維的魅力,而非造成視覺混亂。《雜技與魔術》原主編高偉創新性地將研究視角聚焦于“時間”,他強調,雖然戲劇時間是雜技劇整體結構的基石與主導力量,雜技表演時間應依從于戲劇時間,但是這種“依從”不是“機械服從”,而是更高層次的“統一”,即雜技表演要以其獨特的身體語言、驚險的瞬間美學和精準的時間控制,有機地嵌入戲劇時間中,成為推動敘事、外化情感、強化沖突、深入主題的有效手段。知名劇作家羅懷臻深情回顧了雜技劇作為一個新劇種在上海的生動實踐,并提出“假如雜技劇離開紅色題材加持會怎樣?”“假如雜技劇走出以大劇院為標志的現代劇場會怎樣?”“假如雜技劇走向國際雜技演出市場會怎樣?”三大問題,提前思考雜技劇未來的創作、演出場景和市場化前景。
劉鵬、孫文艷、王曉、李潔、徐新銘、池文杰、陸丹、周大明、馮冬、王建華、胡曉軍、金浩、尹力、左青等專家也在會上發表了各自觀點和建議。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協主席邊發吉作研討總結。他表示,要認真總結成功經驗,持之以恒地進行藝術上的探索和創新,拓展中國雜技劇的思想內涵、表現空間、風格樣式。研討會由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和上海藝術研究中心聯合黨支部書記、上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沈捷,上海雜協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姜學貞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