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張結業證書,伴隨著學員們各自返程,一段段有關中國戲劇的故事又將徐徐展開。前不久,由中國劇協、中宣部文藝局主辦的全國戲劇創作人才(編劇、導演)研修班在青島結業,“繼續為戲劇事業癡迷與燃燒”和相約“峰頂相見”定格著一幕幕再度啟程的生動瞬間。
生動瞬間總是如此相似。幾天后,中國戲曲學院舉行第七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簡稱“青研班”)畢業典禮。來自全國17個省區市、25個戲曲院團(校)、6個戲曲劇種的54名優秀青年戲曲演員將自己的成長印記和學習成果綻放到舞臺上。5月8日,北京人藝2024年話劇編劇、導演人才培訓班開班,開啟首度編劇與導演人才的聯合培養。5月9日至10日,中國國家話劇院聯合深圳有關部門主辦的“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三季開始深圳展演,自去年11月啟動以來的此計劃播下種子,終于在這座年輕的城市綻放青春的光彩。
關注青年人才成長,積極營造和豐富完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激勵的機制和渠道,正成為當前戲劇領域的一道亮麗風景。從“藝苑擷英——全國優秀青年藝術人才展演”到全國戲劇創作人才(編劇、導演)研修班,從京劇“青研班”到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教學探索,從編劇導演聯合培養到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行業機構、高等院校到藝術院團都積極地挖掘和發揮自身主體優勢,將青年戲劇人才培養納入到規劃未來的多元渠道和豐富場景當中。
此次在青島舉辦的全國戲劇創作人才(編劇、導演)研修班已是中宣部文藝局與中國劇協繼去年5月在京舉辦“全國青年戲曲編劇研修班”后的第二次攜手。研修班經過層層篩選,共有18名編劇學員、22名導演學員入選參加研修,范圍涵蓋了國有院團、高校、民營機構等多個領域。講師隊伍涵蓋戲劇理論家、評論家、劇作家、導演藝術家、表演藝術家,多位曹禺獎、梅花獎、“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在14天的課程里,20位戲劇名家積極傳道授業、熱心答疑解惑。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全國青年戲曲編劇研修班”成功舉辦后,中國劇協持續跟進,組織所有學員攜作品先后三次參加了“中國劇協曹禺戲劇文學講師團改稿會”,研修班成果得以深入持續發展。本次研修班再接再厲、更進一步,在開班期間也專門舉辦了改稿會,特別邀請劉桂成、陳鵬、陳明、姜朝皋、王新生、王儉、胡應明、陳欣欣、董妮等9位曹禺獎獲獎劇作家參會研討。而且,除了編劇學員各自提供原創作品參會,還創新性組織導演學員共同參與,以起到深入交流、交叉學習乃至現場促成創作項目落地轉化的積極成效。
第七屆“青研班”開班三年來,依托中國戲曲學院的教育資源優勢,先后邀請了20余位專家教授講授18門文化理論課,邀請30位藝術家、教育家、理論家進行專題藝術講座,近百位戲曲表演藝術家傳授了300余出傳統大戲和折子戲。此外,還先后集中舉行28場教學匯報演出、17場畢業巡演,學員們在各地進行教學實踐演出200余場。高校與院團的積極聯動、理論與實踐的互促互補以及科學完整的專業支撐和課程設計,充分顯示出專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當中的深厚積累與獨特優勢。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青研班”為戲曲藝術培養了一批批優秀表演英才,對于藝術學學科建設功不可沒,是實現戲曲藝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平臺。
一段時間里,許多戲劇院團常常為人才梯隊青黃不接發愁,可剛招錄的院校畢業生又缺乏實踐,“慢養人才”趕不上“急趕活兒”。怎么辦?有條件的戲劇院團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培養人才的職責。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表示,人才培訓班不是為了北京人藝招聘,而是希望為社會培養舞臺所需要的青年人才。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也表示,希望通過“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創作與實踐,引領青年導演以時代之光和青年之力,投身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