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春江水
——長江生態文明建設曲藝作品評析
“我住長江頭”的藏族扎念彈唱高亢嘹亮,那翱翔的斑頭雁引來蘇州評彈“我住長江尾”的婉約低吟,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急切與藏羚羊同在一片藍天下歌唱:“日出江花,流云炊煙盡走紅;波搖水草,江村漁灣是花港。”藏族彈唱與蘇州評彈《放歌春江水》將兩種風格迥異的演唱因同飲一江水而奇妙組合、曲調諧和,帶來全新的聽覺形象和觀演體驗,有如長江從涓涓細流匯入浩瀚大海,三江源的清澈激起雪域高原的壯闊,而江南水鄉卻在遼闊的江湖之上散發出喃喃細語而優雅綿長,共同在長江流域生態互補調適中達到反差之中的審美平衡,展現出中華曲藝的玄妙之美。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與黃河一起并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標志性象征,哺育了羌藏、巴蜀、滇黔、荊楚、湖湘、贛皖、吳越七大地域文化。今年初,印發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為當代文藝特別是曲藝創作開辟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曲藝作品也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賦能,為其奠定更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人囗基礎,生動體現曲藝與公園建設以人為本的民本美學思想,在“為什么人”的這一根本問題上具有一致性和目的性。如今,長江流域不僅作為一個地理學概念,更作為一個辯證整合的審美視野,把長江作為一個系統整體,將長江經濟文化帶的豐富藝術樣式拉通起來考察,探尋流域文化與藝術興盛的內在機制和生態肌理,從而煥發出長江流域曲藝創作的新活力。
一、以生態視野觀察時代之變
長江以其獨特的山川地貌和生物多樣性滋養著華夏文明。軒轅、良渚、河姆渡、三星堆等和早期城市形態遺址,如石家河和城河古城遺址,都呈現出山水相依的分布格局,反映出古人“擇丘陵而處之”“枕山、環水、面屏”的生態智慧。生態思維一直是長江流域人民生產生活的邏輯起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文化與江水唇齒相依,來自原生態場域中的說唱藝術不僅自身的器樂、道具、服飾、劇場等具有鮮明的生態特質,而且說唱內容也與長江息息相關,反映和表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由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態到綠水青山的生態意識,每一次生態文化建設的推進,都蘊含著人們對生態與文明形態的理解和進步。
長江奔涌的浪濤聲中,總飄蕩著弦索叮咚的曲韻。從三峽號子到江南評彈,這條母親河滋養的曲藝形式,正在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中迸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當清音婉轉邂逅江豚逐浪,當漁鼓鏗鏘應和岸線整治,傳統曲藝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譜寫著長江生態保護的動人樂章。
四川清音《三星伴月》以三星堆出土文物為創作對象。三星堆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的重要文化遺產,其出土文物反映了古代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體現了長江流域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生態多樣性。重慶長篇評書《詩仙太白》從江油講起,一路順東展開敘述,既有“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重慶長江,又有“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的荊楚長江。三國歷史文化中,西蜀與東吳涉及長江主體,因此,在三國題材的評書里含有大量長江文化母體,如甘露寺、單刀會、三祭江、白帝城托孤等。蘇州評彈《江韻流芳》講述長江流域的農業文化和農民的生活故事。其江南水鄉的稻田、漁村等元素,反映長江流域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農民的辛勤勞作,展現了農業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四川清音《米香粉香》通過細膩的表演和生動的描寫,表現長江流域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農民的辛勤勞作。作品中提到的米香和粉香,是長江流域稻米文化和農產品豐富多樣性的實物,展現了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辛勤付出和豐收的喜悅。相聲《種子》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講述農民對種子的重視和對農業生產的熱愛,展現了農村的科技發展和農民的創新精神。云南壯劇《野鴨湖》講述野鴨湖的生態保護故事,展現了云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生動體現在人民不斷過上了美好生活。湖北大鼓《木蘭情》以木蘭山為背景,講述當地農民在新時代的發展變化,展現了鄉村振興的成果和農民的幸福生活。湖州三跳書《洋媳婦落戶竹別林》以安吉縣余村整治環境恢復綠水青山的過程為背景,通過“洋媳婦”落戶竹林村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了美麗鄉村的巨大變化。益陽彈詞《竹韻悠悠姑嫂情》講述農村姑嫂之間的親情和農村生活的趣事,展現農村社會的和諧與溫暖。西藏那曲小品《振興側記》展現了西藏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生動場景,反映了當地農業在新時代取得的成就和農民的生活變化。上海說唱《長江新貌》講述長江流域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的成就。作品通過對比長江過去和現在的變化,展現了長江生態的改善和人民生活的提升,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和追求。
曲藝在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四川清音《江畔新歌》里,三弦輕攏慢捻間流淌出“江豚戲水逐朝陽,白鷺點破青紗帳”的靈動畫面。表演者指尖在月琴上滑出清越泛音,模仿著浪花拍岸的韻律。這種發源于長江上游的曲種,正在用傳統“八大調”中的“反西皮”唱腔,演繹著禁漁退捕后的江畔新景。青海越弦是青海省的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曲調旋律流暢爽朗。《草原新貌》通過反映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牧民生活的變遷,展現了青海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的努力。西寧快板《藏漢夫妻奔小康》結合青海省情與時代背景,講述藏漢夫妻共同奮斗奔向小康的故事,展現了青海農業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的景象,體現了當地人民在農業發展中的生活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這里,曲藝以長江生態文化為創作源泉,在不同時期為生態觀念的覺醒、崛起,發揮著曲藝貼近百姓、服務國家戰略的特殊審美功能。
二、以文明境界洞悉流域之興
從對自然的認識不斷深化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建設,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上升到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和諧共生”成為當今時代的思維邏輯和價值取向。文學藝術創作進入生態敘事的新境界。作為與自然生存環境相伴生的說唱藝術,曲藝自覺關注生態生活方式和生態藝術表達。進入新時代以來,長江流域的曲藝,充分發揮及時說唱、傳遞新知、動員群眾、鼓舞士氣的特殊功能,創作了一大批闡釋生態理念、加強環保、環境友好、利國利民的作品,深入鄉村社區、城市街道、學校、機關、商場、企業等公共場所,以特有的通俗化、大眾化、互動性觀演方式,向流域各地廣泛說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和新作為。
曲藝說唱通過創作反映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作品,傳遞環保理念。通過講述長江流域的動植物保護、水資源管理、污染防治等主題,喚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長江流域曲藝作品常以“江河共生”為核心,既展現自然生態之美,又追溯人與長江共生的歷史。如蘇州評彈《血糧》以渡江戰役為背景,通過護糧故事展現長江兒女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系,既傳遞紅色精神,也隱含對土地與河流的敬畏。揚州評話《長江傳奇》講述了長江流域的古老傳說和現代故事。作品通過講述長江的歷史變遷和生態保護的成就,展現長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現代生態理念的融合,激發人們對長江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四川清音《綠色在前》以綠色、環保為題材,呼喚人們重視環境問題、提高環保意識。江蘇近年推出的曲藝聯唱《長江兩岸起宏圖》、說唱《建功大保護譜寫新華章》等作品,則直接聚焦生態修復與綠色發展,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政策語言轉化為生動的藝術表達。湖北漁鼓調《我是一個小河長》,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愛我河山,使河山更美”的行為理念,開展“爭做生態小公民,保護母親河”“小手拉大手”“送你一片綠”等保護湖河志愿服務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湖北小曲《長江之歌》通過描繪長江的壯麗景色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強調保護長江生態的重要性,呼吁全社會共同參與長江大保護行動。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敘述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強調對草木樹林動物等生靈的珍惜和保護。茉莉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常見的花卉。揚州清曲《茉莉花》通過茉莉花的描寫,彰顯吳越文化,展現了長江流域的自然風光和生態資源,體現了長江流域的植物多樣性。貴州琴書《山魂》通過講述貴州生態環境保護,展現了貴州各民族世代傳承的生態智慧,書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蘇州彈詞《牧童遙指杏花村》改編自紹興蓮花落《老黃牛的故事》,生動幽默地展現了新農村的變化,隨著物質水平提高、生活環境美化,與此同時凸顯出的一些社會矛盾。從農村拆遷如何處理“老黃牛”這樣一個細微題材入手,曾經作為生產資料的老黃牛,要不要跟著主人住進樓房引發矛盾,牽出一連串的故事。作品的“老黃牛”等多個動物含有隱喻色彩,耐人尋味。
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要深入人心,需要曲藝開啟民智、普及新觀念。安徽琴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質樸的唱詞,講述安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成就,強調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湖北漁鼓《守護長江》以漁鼓和簡板伴奏,講述長江沿岸漁民在生態保護中的轉變和貢獻。作品中漁民從傳統的捕魚者變為護漁員,展現了他們對長江生態的守護和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體現了生態保護理念已深入基層。四川揚琴《成都家書》講述成都人民在生態保護中的故事,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作品中不僅有對自然美景的贊美,還有對生態保護行動的記錄,傳遞積極向上的生態價值觀。上海獨腳戲《綠色生活》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和夸張的動作,表現現代都市人在追求綠色生活中的趣事和挑戰。作品通過一系列生動的小品和喜劇短劇,傳遞環保理念,倡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南京白局《秦淮河畔》用南京方言演唱,展現了秦淮河畔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作品中不僅描繪了秦淮河的美麗景色,還強調保護秦淮河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呼吁人們共同守護這條歷史悠久的河流。湖北《“橋”見中國》展現荊楚文化風韻,橋梁建設不僅反映了長江流域的交通發展,也體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展現長江流域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中的平衡。
長江文化蘊含“天人合一、綠色發展的共生思想”,這一理念在曲藝作品中常以隱喻形式呈現。如張家港評彈《暗戰雙山島》通過“長江慢島”的意象,將生態修復后的雙山島轉化為“詩意棲居”的象征,既保留了傳統評彈的婉約風格,又轉化為金戈鐵馬的歷史場景,注入現代生態文明的哲思,完成了張家港評彈藝術的一次自我突破梏。
三、以民本思想貫穿審美之域
中華曲藝最本質的審美屬性就是自始至終都貫穿著“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將曲藝來自民間、說唱民眾、服務大眾體現得淋漓盡致。長江流域曲藝鮮明體現出反映生態文明建設以人為本的審美本質,將民本思想融入作品創作、藝術表演的全過程之中,為當今曲藝探索出一條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突出鮮明地域特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中下游互動合作”“提升傳統利用,增進人民福祉”的要求相契合的說唱藝術之路,不僅把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民本思想作為核心理念,而且結合不同地域文化的曲種曲目加以創造性轉化,在曲藝美學追求上將大江東去的豪邁宏遠與江南水鄉的典雅優美、中華民族一體多元的互鑒共進與地域文化的深厚古風等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水路即戲路”的歷史融合之美和“文化如水”的說唱靈動通達之美,顯現出長江流域曲藝的藝術流動張力和“一江清水”的美學溫潤滋養價值。
長江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區,曲藝作品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生態文化,展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共生。藏族彈唱是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曲藝形式,藏族彈唱《雪山下的家園》講述西藏人民在雪山腳下守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家園的故事。作品中不僅展現了西藏的自然美景,還強調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呼吁人們珍惜和守護這片神圣的土地。青海西寧賢孝是一種深受觀眾喜愛的曲藝形式,其曲牌豐富且各具特色,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近年來,西寧賢孝的傳承人創作了《守護三江源》等作品,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質樸的唱詞,講述青海人民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的故事,傳遞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長江流域曲藝說唱不僅能夠反映現實,還可以通過藝術化的表達,升華生態文化建設的主題。通過優美的唱詞、動人的旋律和生動的表演,曲藝作品可以將長江流域的生態文化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境界,激發人們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湖北大鼓《江清月近人》開場,漁鼓筒“咚咚”兩聲震醒晨曦:“昔日濁浪拍斷桅,今朝沙鷗伴船歸”。表演者指節在鼓面敲出浪涌的節奏,筒板相擊模擬著清淤船的作業聲響。這支由老河工后代創作的新段子,將長江岸線整治的工程細節,化作“三句一甩腔”里的鮮活故事。當“漢口碼頭調”遇見智慧河長制,百年曲牌煥發出時代新聲。蘇州評彈《太湖美》的現代改編版本中,雙檔演員的吳儂軟語忽然轉急:“碧波怎染胭脂色,原是藍藻泛兇頑”。琵琶輪指如驟雨,三弦頓挫似驚雷,傳統《珍珠塔》的曲牌被巧妙化用,將太湖水污染治理的緊迫性娓娓道來。茶館里的驚堂木拍響時,講的已是濕地保護的新篇章。蘇州評彈《江南水韻》通過細膩婉轉的唱腔和生動的表演,展現了江南水鄉的自然美景和水文化。作品中不僅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秀美風光,還強調了水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呼吁人們保護水資源,傳承水文化,維護水鄉的生態平衡。青海平弦被譽為地方曲藝中的“陽春白雪”,曲調優美典雅。藝術家們創作了《綠色青海》等作品,通過豐富的曲牌和優美的唱腔,展現了青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成就,呼吁人們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傳統曲藝多以歷史傳奇或市井生活為題材,而生態主題的融入則推動了創作邊界的拓展。例如,南京白局與揚州評話結合長江生物保護主題,創作以江豚為符號的《微笑天使》系列作品,通過擬人化敘事喚起公眾對瀕危物種的關注。揚州清曲《綠楊新詠》在古運河邊搭建移動舞臺。演員們唱著“排污口前裝‘天眼’,數據實時云端傳”,手中瓷盤敲擊的“滴滴”聲,模擬著水質監測儀的警報。這支傳承四百年的曲種,將“五大宮曲”中的“軟平”與區塊鏈技術名詞巧妙結合,讓生態治理的科技含量在絲竹聲中輕盈流淌。江蘇在曲藝推廣中注重“數智化”轉型,如長江文化節期間通過“無線張家港”APP直播評彈演出,并利用沉浸式光影技術打造《江海奇幻游》展覽,將曲藝與數字藝術結合,吸引年輕受眾。
長江文化節、江豚音樂節、國際幽默藝術周等活動成為曲藝傳播的核心平臺。例如,在張家港舉辦的2023年長江文化節、2024國際幽默藝術周,集結長江流域和海外曲藝名家,以“面朝大海”為主題,通過“非遺進景區”“曲藝進社區”等形式,將生態主題作品植入公共空間,實現“藝術盛會”與“人民節日”的結合。江蘇推出的“水韻江蘇·長江百景”旅游線路,亦將曲藝展演融入生態景區,形成“文化+旅游+生態”的復合體驗。2023年舉辦的“江風海韻”長江流域非遺曲藝交流展演,匯集了長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區豐富的非遺曲藝,來自長江流域沿線地區的曲藝家們匯聚一堂,說唱長江故事,傳承長江文化。展演中不僅有傳統的曲藝表演,還有許多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創新作品,如《三峽情》《長江之歌》等,通過這些作品,傳遞了長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增強了公眾的環保意識。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完善文藝創作生產機制,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加強長江主題文藝創作。推動優秀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推動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開展長江文化研究,突出“萬里長江”整體辨識度。這為長江流域生態文明曲藝創作提供了價值遵循。通過守正創新、跨界融合與公眾參與,曲藝正成為講述長江故事、傳播生態理念的重要媒介。未來需進一步挖掘長江“生生不息、創新不止,勇毅前行、攜手共進,包容競輝、胸懷天下”的人文精神,推動曲藝從“生態敘事”向“生態美學”升華,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東方經驗。
(尹德錦,四川大學副教授;張旭東,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李明泉,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