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衛視在“中國心”系列節目中,繼《妙墨中國心》《丹青中國心》《戲劇中國心》《金石中國心》之后,于2025年推出了《詩酒中國心》。節目以文旅融合為基礎,以綜藝為表現形態,嘗試打開傳統文化新的表達路徑。節目邀請文化學者與演藝界的嘉賓組成“詩酒好友團”,圍坐品酒、讀詩、對談,于一杯黃酒、幾首詩歌中,緩緩鋪陳紹興的歷史與人文。
以詩為體:感知傳統人文的韻味
無論是李白“將進酒”的豪情,還是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惜別,將酒寫入詩中,是古代文人傳遞“情景交融”美學意象的主要方式。節目通過吟誦、對談、演繹等方式,讓古典詩意在當代的感知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情感交融。
以酒為用:感悟傳統生活的溫度
酒,既是中國人情感的媒介,也是中國人禮俗的載體。民間常言:“無酒不成席、不成禮”,無論是祭祖祈福,亦或是婚喪嫁娶,所有的節慶雅集,常以酒為席名,酒為尚禮。親友相聚時,以酒相迎,是表情達意的慣常方式;故人重逢,把盞言歡,更易喚醒沉淀于歲月中的記憶。酒,既可以為人助興添喜,也能讓人寄托離愁,于無聲處,醞釀著人間冷暖。《詩酒中國心》共六期節目均以“局”命名,如“江湖知己局”“真心英雄局”“何以解憂局”“人生樂事局”等帶有些許“酒味”的標題,以黃酒品鑒為引,從一飲一酌中展開古今對話的“慢敘事”。這樣的節目策劃理念,建構了傳統文化現代表達的“輕量化”路徑,減少了傳統文化的陌生感,拉近了與觀眾的親進感。
自古以來,酒便是詩人筆下的常客。它的香氣與色澤,常被吟詠歌頌,也因此誕生了不少因釀酒、飲酒而流傳千古的佳話。這些故事也成為了節目的講述主體,詩用來吟詠酒,是古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而酒,不僅是節目中的一個道具,更是節目的一個文化符號與敘事線索,引導觀眾串起古今的人和事,也講述了在詩與酒的交織中所蘊含的情與理。
以綜藝為媒:激活傳統文化的視聽表達
綜藝是以視聽創作為主要手法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在視聽創作方法上,《詩酒中國心》節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體現出了對傳統文化現代性的藝術轉化。
在視覺手法上,當節目嘉賓講述到某個歷史事件、典故時,常以AI生成的動畫剪入其中,用視覺方式讓歷史可見與可感。AI動畫的融入,也讓節目的視覺風格整體呈現出更生動、更現代的氣息。在美術設計上,節目常選用小院、橋頭、湖邊等富有江南水鄉韻味的場所,作為空間敘事的載體,使嘉賓們得以貼近紹興的人文風貌,也讓節目的厚重文化講述變得更具生活氣息與輕松質感,強化了節目的文化氛圍。在聽覺表現上,節目時常設計以中華傳統民樂為主開場曲,并在其中融入風聲、水聲、花葉飄落、鳥叫蟬鳴等環境聲,營造出詩酒兩相宜的聲場語境。而每期節目結尾時,常常是一段低聲吟唱的小曲,沒有刻意煽情,卻將微醺后的抒懷氣氛烘托至極。例如第三期節目“江湖知己局”,以一首友誼地久天長的吉他彈唱輕聲收尾,不僅是為節目中白居易與元稹的友誼故事點贊,更是傳遞出參與節目的幾位老友情。這讓觀眾通過此音樂氛圍的渲染,產生雖不能身處其中,但也感同身受的共情之感。節目在視聽語言上巧妙結合了視聽美感與現代技術,讓節目在題材上厚重、在形式上輕盈,將傳統文化的“可視”,讓傳統理念的“可感”,更讓我們看到,在現代傳播中,綜藝也可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重要媒介。
當然,在我們看到節目視聽語言不斷創新的同時,也應看到節目的內容層面表達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比如,節目中對黃酒這一品類進行了大量呈現與解讀,雖意在文化挖掘,但在某些環節中的商業推廣痕跡略顯突出,這可能會削弱節目的文化純度。詩與酒固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節目也應體現出對當代社會中某些不健康“酒桌文化”的反思立場。借由古代文人飲酒中的高雅風格與節制精神,反觀當下社會一些沉湎于酒、酒后失德等不良現象,或許更能彰顯傳統文化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引導意義。
總體而言,《詩酒中國心》用一壺黃酒、幾首詩歌、三五好友,慢節奏的對話方式,用“輕量化”的綜藝模式打開了傳統文化現代表達的門扉。在當下綜藝普遍追求強節奏、高刺激的語境中,它另辟蹊徑,用平實的語調和真摯的講述,把觀眾帶入一種安靜的文化氛圍中,淡中見雅、靜中見深。作為浙江衛視“中國心”系列節目的一部分,它不僅呈現出了傳統文化的深邃魅力,也嘗試探索出了綜藝對傳統文化視聽表達的輕體量制作新路。
(作者系二級導演、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