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劇照
在仙俠劇集日益同質化的當下,如何在世界觀構建、敘事核心、美學表達、人物塑造和文化根基等多個維度進行創新性探索,已成為仙俠劇主創人員的重要課題。其中,借鑒各種藝術風格,結合時代元素,回歸文化根脈、角色邏輯與藝術多元結合的美學表達,被認為是打破仙俠劇套路的關鍵突破點。
由歡娛影視出品的仙俠劇《臨江仙》延續了其一以貫之的文化自覺,秉承著對傳統文化的執著探索,以非遺工藝為經脈,以傳統美學為血肉,構筑起一個既空靈奇幻又厚重真實的神話宇宙。該劇不止于講述一段跨越生死的神仙眷侶傳奇,更以精心設計的服化道為載體,將“皮雕皮塑”等非遺技藝的千年智慧融入敘事肌理,全劇交織小愛與大義,講述了犧牲與重建,具有獨特的東方韻味。
非遺之魂顯器物有靈
《臨江仙》的主創團隊秉持“純中式美學”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構建一個前所未見、根植于傳統的神仙體系。在這一美學追求下,劇中核心角色的配飾亮點——皮造花,正是源自對傳統皮雕皮塑工藝的深度挖掘與創新應用。皮造花主要是指用鞣制過的動物皮為原材料,經過一系列繁復精細的手工技藝制作而成的仿真花卉工藝品,是傳承千年的皮雕皮塑非遺技藝的璀璨結晶。
皮造花的制作過程復雜且精細,需歷經皮革浸泡、脫毛、漂白、打磨、鞣制等繁復工序;匠人以刀為筆,在濕潤的皮革上敲打出圖案、花瓣脈絡、紋理等細節;接著運用擦染、浸染、噴染等技巧為皮革上色,模仿真實花朵的色彩層次和漸變效果;再利用皮革濕潤后的延展性,通過捏、推、卷、折、敲打等手法,將平面的皮革塑造成具有自然卷曲和立體形態的花瓣、葉片和花蕊等部件;待干燥定型后,以縫制、黏合等方式將各部件組裝成完整花朵。從古至今,制作皮造花的流程高度依賴匠人的經驗、手感、審美和創造力,因此,每件皮造花作品都可以被看作是獨一無二的手工藝術品。
《臨江仙》中皮造花造型的獨特美感基于中國傳統美學的視覺元素,具有強烈的辨識度和感染力。設計師基于對劇情的透徹理解和對材料的充分利用,尊重自然的本來形態,運用色彩搭配和造型設計體現藝術匠心,增加作品的裝飾性和藝術表現力,使觀眾在體驗劇情跌宕起伏的同時,通過這些直觀、充滿匠心的視覺符號,感受劇中仙俠世界的獨特韻味、角色的情感張力以及正邪對抗的宏大主題,并從一器一物中展現非遺技藝當代傳承的光輝。
非遺隱喻映神性蛻變
《臨江仙》對于非遺技藝的運用,絕非簡單的視覺點綴,而是將其升華為角色精神的外化與主題深度詮釋的有機部分。皮造花造型就是劇中人物柔韌風骨與大愛初心的具象圖騰,是實用性與裝飾性兼備的文化符號。
皮造花的制作過程與花如月的命運轉軌形成了實虛間的高度互文,令非遺隱喻與劇情走向雙軌合并。制作皮造花需要在堅韌的牛皮上雕刻出花朵的形態,皮革經過鞣化處理和刻刀雕琢,最終呈現出一種剛柔并濟之美。花如月的命運就如同皮造花的制作過程一樣,經歷風雨磨礪和歲月沉淀,將苦難化為個人成長的養料。皮造花,既是花如月神性的徽章,也是其大愛之路的無聲見證。
這種深度互文與隱喻性表達,讓皮造花不僅是美的裝飾,更是角色靈魂的鏡像與主題的象征載體,是仙俠世界中將“仙”的超凡能力與“俠”的濟世情懷、反抗精神、個體擔當緊密結合的承載物。
非遺活化繼文脈傳承
《臨江仙》獨具匠心的設計,將非遺技藝皮雕皮塑的皮造花悄然融入其美學肌理。在熒幕流光溢彩的仙俠世界里,皮造花不僅隨劇中角色衣袂飄拂綻放出耀眼光華,更化身為仙家法器與服飾上的靈性符號,令其在當代審美中重煥生機,成為非遺活化與文化傳承的無聲典范。
相比琉璃等易碎材質,皮造花的可傳承性與耐久性在《臨江仙》中幻化出空靈永恒的意境。這朵由非遺技藝和角色命運共同澆灌的不朽之花,成為劇中“守護”主題最獨特的視覺語言。皮造花以皮革為骨為瓣,經染色、塑形、層疊組合,綻放在仙人鬢邊、幽谷枝頭,象征著花如月與白九思所守護的人間煙火與文明火種,縱經浩劫,其精神內核永不磨滅。這一悠久的歷史技藝在劇中脫胎為超脫凡塵的仙界意象,替代了易朽的真花,以其獨特的柔韌光澤與永恒姿態,完美承載了仙俠世界對不朽與超然的哲學想象,是對生生不息傳統美學理念的無聲禮贊。
《臨江仙》以非遺為骨、以大愛為魂,讓觀眾不只記住了蕩氣回腸的劇情,更記住了那朵由千年匠心和神性光輝共同鍛造的永不凋零的皮造花。歡娛影視通過《臨江仙》構建了清晰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模式,將非遺技藝與傳統美學深刻地融入世界構建、角色塑造和情節推動中,在仙俠的蒼穹下書寫關于犧牲、救贖與文明存續的奇幻故事,證明了非遺不只是固化的標本,而是飽含生機、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敘事語言。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