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木雕“天安門” 夢想籌建古建筑博物館
時間:2011年12月25日
來源:
作者:
中新社甘肅榆中12月25日電 題:甘肅農民木雕“天安門” 夢想籌建古建筑博物館
中新社記者 丁思
北京天安門、天壇祈年殿、西安鐘樓、古代民居……走進丁武明的工廠,仿佛來到了古建筑王國。
丁武明是甘肅榆中縣夏官營鎮紅柳溝村的農民,父輩世代都是木匠,也許是從小在家耳濡目染,丁武明對木匠活喜愛有加。
“正如‘女學裁縫,男學木匠’,都是掙錢養家的羨慕活;給人蓋一座房子,便可免費在雇主家吃一頓飯。”17歲時,丁武明初中畢業,開始正式學習木匠工藝,跟隨當地老藝人干建筑活。1980年初,手藝成熟的他決定“將古建筑的技藝用實體模型做出來”。
想法萌生后,便一發不可收拾,農民出身的丁武明開始造訪古建筑。丁武明的首件作品是“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城樓1:20的微縮模型。為了畫好建筑剖面圖,他曾多次到訪戈壁地區的嘉峪關,看城樓的每一個角落。丁武明說,作品出爐后在當地引起“轟動”,這也給他增添信心去挑戰建構復雜的古建筑。
天安門是古建筑技藝的代表,它精湛的建筑設計是每一位能工巧匠心中的目標。2008年,丁武明第一次來到天安門,帶著卷尺繪測天安門的橫梁、柱子,“夠不著的我就目測”,帶著小本上的滿頁數
據,丁武明“心滿意足”地返回甘肅潛心描繪草圖。加上拍攝的照片和史料記載,耗時數月的剖面圖才繪制完畢。
2009年,丁武明再次前往北京購買實物天安門的原始材料楠木。“楠木木質堅硬耐腐,質地溫潤柔和,無收縮性,遇雨有陣陣幽香,是制作古建筑模型的上等材料。”丁武明說,根據原建筑的色澤和形狀,模具也要選擇檀木、椴木等不同木料。
在制作過程中,最難的便是“斗拱”地拼接,斗拱是在古建筑中的立柱頂、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的部件,有的斗“小至5毫米”。丁說,制作古建筑模具需“胸有成竹”,腦中對建筑的高度、寬度、甚至每一個樓宇的轉角都要爛熟于心,每一步都馬虎不得。
斗拱、大梁、檐柱、雀替、頸柱等零部件依次做好,再按剖面圖依次拼接、黏貼。就這樣黏貼拆補,經過一年,“天安門”活脫再現。
2010年,丁武明開辦了自己的工廠,招納村上木匠,接受定做古建筑模具。目前,已制作出35件作品,一件作品價格要賣到5萬元人民幣以上。
采訪當日,丁武明正在黏貼八角樓的屋頂部分。今年56歲的他仍舊每天工作10小時,呆在工作間里一坐就是一天。
丁武明告訴記者,中國古建筑的工藝技巧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很多技藝都面臨失傳,“我只是想將這份珍貴的歷史真實的留存下來”。
上周,丁武明去了趟湖北武漢,看到了黃鶴樓,“那可真是漂亮啊”丁武明說,“現
代建筑已經很難入眼了,我還是癡迷古建筑,將來希望能籌建一個個人古建筑博物館,將中國著名樓閣私藏于舍下”。(完)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