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加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讓千年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文化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課題。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已經讓大家領略到非遺技藝視聽呈現的魅力。2024年上線的微短劇《重回永樂大典》,以及近日熱播的由紅果短劇和央視頻聯合出品的微短劇《墨韻新生》,更為傳統技藝的當代傳播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示范:通過創新形態的影視化表達,古籍和古畫修復等傳統技藝不僅能夠觸達年輕觀眾,更能夠讓技藝美學呈現出全新的形態。
神秘技藝的類型化敘事
古籍和古畫修復天然具備類型化敘事的基礎要素。每一件殘損文物都像一個待解的歷史謎題,修復師需要通過精湛技藝“偵破”文物背后的歷史真相,這種探案式的敘事結構為影視化改編提供了豐富的戲劇張力?!吨鼗赜罉反蟮洹烦浞掷昧诉@種敘事優勢,以尋找散佚冊頁的過程構建懸疑情節,修復過程中發現的歷史信息又帶有考古探秘的趣味性。劇中對“安全可逆”“修舊如舊”“最少干預”等古籍修復原則的闡釋,不僅讓觀眾了解了專業知識,更在解謎過程中傳達了尊重歷史、保護文化的理念。《墨韻新生》則融合了懸疑敘事與輕喜劇風格,以《千里江山圖》修復迷局為開端,將古書畫鑒賞、古畫修復、解謎尋寶等多種元素融合一體。劇中展現的“火燒法”這一高難度絕技——將鉛粉發黑的部分用濕紙圍上,倒入白酒,點火燒之,鉛粉即變回白色——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在火光閃爍的瞬間展現出魔法般的視覺震撼,為類型化表達增添了奇幻色彩。這種神秘性與故事觀賞性的結合,讓原本嚴肅深奧的傳統技藝變得生動有趣,符合當代觀眾的觀看習慣和審美期待。
技術與工具的影像化表達
傳統的古籍古畫修復技藝之所以能夠在影視化中煥發獨特魅力,關鍵在于這些技術本身就具備了極強的視覺表現力和審美價值。從工藝流程上看,自檢查、清洗到修補、裝裱,古籍和古畫的每個修復環節都具有獨特的視覺想象力。《重回永樂大典》中,從調制漿糊的精確比例,到揭開古籍殘頁時的小心翼翼,再到補書、去污、托裱等各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在鏡頭下展現出獨特魅力。修復師用手指觸摸紙張溫度來調制最合適漿糊的細節,將技藝的精妙和修復師與古籍之間的情感聯系巧妙結合?!赌嵭律分?,導演對工具袋、馬蹄刀、絹絲甚至是面團等材料細節的特寫鏡頭使用,將普通的修復材料從工具層面提升到了審美對象的高度。觀眾也能從光影中感受到古畫的歷史質感、天然顏料的溫潤光澤,這種物質美學的呈現讓技術過程充滿了詩意。傳統的修復工作往往被視為純技術性操作,但通過精心的鏡頭設計,修復師的每一個動作都被拍攝得如舞蹈和功夫般流暢優雅。揭裱時的輕柔手法、補破時的精準定位、上色時的細膩筆觸,這些原本功能性的動作被賦予了強烈的視覺美感。
從教育式傳播到娛樂式傳播
微短劇作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媒介形態,在傳統技藝傳播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即從教育式傳播到娛樂式傳播。相比于傳統紀錄片的長篇敘事,微短劇能夠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有效的情感體驗和知識傳遞。每集幾分鐘的體量,既保證了內容的完整性,又符合當代觀眾碎片化的觀看習慣,降低了接受門檻。時間的壓縮和戲劇性的增強,讓傳統技藝的魅力在快節奏中得到集中呈現。傳統的非遺傳播大多采用說教的方式,強調技藝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容易讓年輕觀眾產生距離感。而微短劇則將非遺技藝包裝在生動的故事中,讓觀眾在放松觀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化熏陶,傳統技藝不再是高冷的文化符號,而成為可以親近的生活美學。在人物塑造方面,兩部微短劇都注重年輕化的角色設定。《重回永樂大典》中的修復師邵白,從一個“小白”逐漸成長為合格的古籍修復師,其成長軌跡與年輕觀眾的人生體驗高度契合;《墨韻新生》中的民間修復師吳墨林和宮廷修復文官劉定之,身份性格各異,但都展現出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和對友情的珍視,容易使年輕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截至2025年6月,中國微短劇用戶總規模達?6.96億?,占網民總量的68.4%?。微短劇對傳統技藝的影視化呈現,實現了從“技術操作”到“審美對象”的轉換,也使得原本小眾、專業的傳統技藝走向大眾視野,讓更多人了解到古畫修復、古籍修復等非遺技藝的存在和價值。當然,微短劇受時長限制,往往只能展現技藝的表面操作,還難以深入傳達技藝背后的理論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為了增強觀賞性,有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對修復過程進行戲劇化處理,很可能導致技藝細節的不夠嚴謹。但是無論如何,微短劇正在努力推動非遺技藝認知的普及,增強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對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化產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