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們的河山》海報。片方供圖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既有鐫刻在民族記憶中的抗戰文藝經典重登舞臺,也有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持續上新。新創作品、新編經典如何深刻闡釋偉大抗戰精神,進行了哪些有益的藝術探索?本期“抗戰文藝作品巡禮”,邀請創作者與專家共同講述。
——編 者
抗戰題材是中國文藝值得永恒書寫的一段悲壯史詩與英雄頌歌。它既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真實歷史記錄,又是凝聚民族精神、彰顯人類正義的共同文化記憶。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時刻,一批新的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再次將這段血與火的歷史呈現在觀眾面前。如電影《南京照相館》《東極島》、電視劇《我們的河山》《歸隊》等,或以新的史實和史料,或以新的創作視角和藝術呈現,讓抗戰題材影視作品有了新的創作樣貌。
《我們的河山》以1937年山東抗戰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在崮城淪陷、百姓遭受劫難的時刻,我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共筑血肉長城,抗擊侵略、守護家園的故事。該劇立足在新時代語境和審美升維的創作環境中,深挖抗戰題材的歷史內涵與時代主題,并運用新的影視拍攝手法,為抗戰題材又貢獻了一部新作。
《我們的河山》以地域抗戰為敘事載體,濃縮艱苦卓絕的中國抗戰歷程,彰顯全民抗戰的偉大力量。創作者在深入研究山東抗戰史真實史料的基礎上,以山東崮城為藝術敘事空間和典型環境,為觀眾展開一幅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武裝力量發展壯大的真實歷史畫卷。正如該劇導演毛衛寧所說,這部劇的創新追求在于深度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真實、戰爭真實和生活真實。從被日寇占領下崮城縣百姓所遭受的慘痛迫害中,揭露侵略者的兇殘與卑劣,從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中,寫出中國人民對侵略者的反抗與斗爭,從崮城縣百姓在日寇鐵蹄踐踏下的日常生活中,寫出中國百姓所承受的戰爭苦難和所具有的堅韌、善良和不屈的民族性格……對歷史真實的這種“全方位”還原,打破以往抗戰題材劇多以戰場、戰斗和戰士為主的敘事策略,同時豐富了劇情內容,使這部劇不僅是一部抗戰題材劇,也呈現出中國社會史和百姓生活史的內涵與意蘊。
在追求歷史真實、戰爭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創作理念下,《我們的河山》以全方位視角,講述了我黨領導抗日根據地建設的眾多抗日舉措。比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貫徹《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堅持持久戰,建立民主政權,開展減租減息、改善人民生活,成立抗日救國會,啟發民眾覺悟,成立婦女救國會,反對婦女纏足,除匪鋤奸等等。這些豐富的劇情與人物,形象生動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這些歷史真實與戰爭真實更能證明,抗戰勝利的根本力量所在,是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開展人民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主題表達,在劇中得到了真實具體細致的呈現。
內容真實是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影像細節的生動和拍攝手法的細膩,更是還原歷史真實的必備元素。《我們的河山》不僅有傳統抗戰劇所固有的粗獷、悲壯與雄渾,創作者同時為該劇增添了許多生活劇中所具有的細膩與感性。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對環境的真實還原和對劇中人物形象細膩的刻畫上。從街景、屋舍到沂蒙的山川風物,從道具陳設到人物的服飾妝容,從影像格調到人物的舉止語言,每一個細節都浸透著濃濃的歷史真實感與人物真實感。
真實性還體現在該劇著力于突出普通人在戰爭中的歷練和成長,摒棄了高大全式的臉譜化英雄形象塑造。演員王雷飾演的莊埼風,通過戰火洗禮,從一個文弱書生淬煉成為一個基層黨員抗日骨干;劇中身為崮城縣長家大小姐的劉竹梅,從課堂奔赴抗日戰場,以戎裝為甲,用青春報效家國……這些故事都給人以真實可信之感。他們的身上,沒有自帶的光環,沒有天生的成熟,只有成長的腳印,只有戰火的磨礪。劇中由小人物組成的抗日人物群像,也令人印象深刻,像樸實淳厚的佃農王滿囤、臨危赴死的縣長夫人等等。甚至連兇殘狡猾的反派人物,在劇中也沒有被“降智化”處理,顯得真實立體。這部劇的臺詞對白和語言風格,也成為還原歷史真實的重要手段。劇中演員們自帶的地方口音和對山東一些“土味”方言的運用,既顯得真切自然,又能流露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幽默風趣。
《我們的河山》為觀眾打開一扇回望和銘記歷史的窗,對抗戰題材創作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啟示——堅持對歷史的守護和對民族共同記憶的認知與傳承,從人民創造歷史的邏輯中認清抗戰勝利的根本力量所在,進一步開掘抗戰題材中所蘊含的深刻主題,方能引發觀眾在新的時代語境中的共情共鳴,增強保衛和平的信心和力量。
(作者為中國廣播電視藝術資料研究中心研究員)